精華 研究發現“神奇蘑菇”讓大腦失衡數周
使用fMRI觀察裸蓋菇素導致的大腦連接變化。
曾因致幻特性而備受指責的“神奇蘑菇”如今因其相同的心靈改變潛力而受到關注,成為治療各種精神健康問題的潛在療法。
然而,有關這種真菌的致幻化合物——裸蓋菇素(psilocybin)的多樣化神經影響,了解仍然有限,難以預測該藥物作為藥物的最終益處。
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科醫生Joshua Siegel領導的一項研究追蹤了七名健康成人在服用高劑量裸蓋菇素前、中、后大腦的變化,發現某些大腦區域的連接中斷持續數周。
研究填補了我們對裸蓋菇素生化影響怎么樣轉化為大規模行為變化的理解空白,這些變化可能對不相同心理需求的人有益或有害。
“如今,我們對裸蓋菇素的心理效應和分子/細胞效應了解很多,”Siegel說。
“但我們對連接這兩者的功能性大腦網絡層面的變化知之甚少。”
“神奇蘑菇”通過模擬5-HT2A受體的親和力,展現其迷人特性。其主觀效應眾所周知,通常包括與自我感知、時間、空間、聲音和色彩的扭曲同時伴隨的欣快感。
動物模型證實,在高密度分布區域(如內側額葉)短暫激活這些受體,通過松散硬連線路徑并促進新連接,觸發持久效應。
正是這種神經系統的“可塑性”使我們的腦袋適應性強,使裸蓋菇素成為治療頑固性心理疾病的吸引人藥物。
然而,是否能將這些結論應用于人類尚不明確。為此,Siegel及其團隊對志愿者在服用25毫克裸蓋菇素前進行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掃描,隨后立即進行了進一步掃描,并在21天后再次掃描。
作為比較,受試者在不相同場合還接受了40毫克興奮劑甲基苯丙胺的劑量,并進行了類似的掃描系列。
掃描結果清楚地顯示了裸蓋菇素劑量后大腦皮層功能連接的顯著中斷。大腦深處,一個在我們清醒但不忙于任務時最活躍的區域——默認模式網絡(DMN)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基于先前涉及大鼠的研究,研究人員懷疑廣泛的中斷是由于通常協調其活動的神經元群體不相同步,暫時抹去了產生自我感的獨特模式。
“服用裸蓋菇素的人們的大腦看起來比他們未服用時的樣子更相似,”神經學家兼資深作者Nico Dosenbach說。
“他們的個性暫時消失了。這在神經科學層面驗證了人們在旅行時失去自我感的說法。”
有趣的是,在掃描時給予志愿者簡單的視聽匹配任務似乎“穩定”了他們的DMN,減少了破壞的嚴重程度。
服用裸蓋菇素治療三周后的掃描顯示,皮層大部分恢復到劑量前的同步狀態。然而,一個涉及感知和記憶的認知過程的區域——前海馬體,繼續顯示出持久的功能變化。
將我們對裸蓋菇素藥理學的了解與其在神經框架內的自我報告和文化內容結合起來,可能指向緩解抑郁或減少創傷后應激的治療方案,或在可能帶來重大風險的情況下謹慎使用其方案。
盡管我們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去醫生那里尋求蘑菇劑量以幫助我們恢復正常工作,但這樣的研究使我們更接近理解我們的大腦與這種神奇真菌群體之間的迷人關系。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由 BALI 編輯發布。
內容來自:愛掏網